文字梗

去码头整点薯条

深度解析网络热梗去码头整点薯条的起源故事与使用场景,揭秘加拿大漫画《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呢》中的海鸥哲学,剖析当代青年的生存焦虑与黑色幽默。

去码头整点薯条

起源

去码头整点薯条源自加拿大艺术家**乔舒亚·巴克曼(Joshua Barkman)**的漫画作品《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呢》(False Knees)中的经典对话。原漫画描绘两只海鸥的荒诞对话:

  • 海鸥甲:"我们要飞向何方?"
  • 海鸥乙:"我打算待会去码头整点薯条。"
  • 海鸥甲:"你误会我了伙计,我说的是咱们这一辈子的终极目标。归根结底,活着是为了什么?"
  • 海鸥乙:"为了待会去码头整点薯条。"

该漫画于2020年12月首次被国内网友翻译并传播,随后通过豆瓣、抖音等平台迅速走红。其爆火核心在于用动物行为隐喻人类生存状态——表面是海鸥对"薯条"的执着,实则揭示现代人为基本生存需求奔忙的无奈现实。

含义

基础定义

  • 表层含义:指海鸥为获取食物(薯条)而前往码头的具体行为。
  • 隐喻含义:象征人类为满足生存需求(如工作赚钱、吃饭)的重复性劳动。

哲学延伸

  • 存在主义:消解宏大叙事,强调"活在当下"的生活态度。人民日报曾引用该梗,将其与苏东坡"日啖荔枝三百颗"的豁达精神类比。
  • 虚无主义:以无意义回答无意义问题,揭示生命本质的荒诞性。知乎高赞回答称其为"虚无主义最形象的注脚"。

社会心理

  • 反内卷宣言:成为年轻人对抗功利主义的话语武器,如"别想KPI了,去码头整点薯条吧"。
  • 自我解嘲工具:用于调侃职场困境,例如朋友圈文案:"今日成就:成功去码头整到薯条"。

场景

使用场景典型案例
人生意义讨论当被问"人为什么活着"时,回答"去码头整点薯条"
职场文化形容996工作状态:"我们都是码头薯条人"
心理疗愈心理咨询师推荐用该梗缓解焦虑,强调"专注当下的小确幸"
二次创作B站视频《cheems,你要去码头整点薯条吗》播放量超800万,探讨存在主义命题

发展

  1. 漫画原生阶段(2020年):
    作为《False Knees》系列漫画的冷幽默片段,尚未形成梗文化。

  2. 本土化传播阶段(2021-2022年):

    • 豆瓣网友将海鸥误译为"鸽子",引发"鸽子为什么执着于薯条"的衍生讨论
    • 抖音用户制作表情包,配文"打工人の日常:整薯条→被抢薯条→继续整薯条"
  3. 哲学升华阶段(2023-2025年):

    • 人民日报刊文赋予其"专注当下"的积极解读
    • 知乎"存在主义vs虚无主义"辩论中成为核心案例

分享这个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