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梗

RPS

深度解析网络热梗 RPS 的起源故事与使用场景,涵盖真人同人文化、饭圈用语及争议性讨论。

RPS

起源

RPS 是英文 Real Person Slash 的首字母缩写,最初源于欧美同人文化中的“斜线文化”(Slash Fiction),指以真实存在的名人(如演员、歌手、运动员等)为原型进行同性配对(BL/GL)的同人创作。其核心特征包括:

  1. 真人基础:区别于虚拟角色同人,RPS 的创作对象必须是现实中的公众人物,如《美国队长》演员克里斯·埃文斯与塞巴斯蒂安·斯坦的真人CP组合。
  2. 斜线符号:名称中的“Slash”源自早期欧美同人圈用“/”符号分隔CP名的习惯(如“Harvey/Mike”)。
  3. 亚文化属性:属于 RPF(Real Person Fiction,真人同人)的子分类,但更聚焦同性互动。

在中文互联网的传播始于2005年左右韩流文化的影响,后通过内娱饭圈(如博君一肖CP)进一步本土化。2020年肖战粉丝举报AO3事件中,RPS同人文《下坠》引发的争议使其进入大众视野。

含义

基础定义

  • 创作形式:通过小说、绘画、视频剪辑等形式,基于真人公开互动或媒体报道,虚构其亲密关系。
  • 性别指向:可指“真人耽美”(男男)或“真人百合”(女女),英语中“Slash”不严格区分性别。

关键区分

  • 与虚拟CP的区别:如《陈情令》中蓝忘机/魏无羡是角色CP,而王一博/肖战则是RPS。
  • 与真实情侣的区别:现实中真实交往的伴侣(如明星夫妻)不属于RPS范畴。

争议性解读

  • 法律与伦理边界:部分观点认为RPS可能侵犯真人名誉权,尤其在涉及未成年偶像或性化描写时。
  • 圈地自萌原则:多数创作者遵循“不打扰正主”的社群规范,强调虚构与现实的隔离。

场景

场景类型使用示例
同人创作AO3网站收录大量RPS小说,标签如“Chris Evans/Sebastian Stan”
饭圈用语粉丝讨论时会用“嗑RPS”形容沉迷真人CP的行为
争议事件韩国hiphop歌手Son Simba误认同人文主角而发起抵制RPS的请愿
商业营销娱乐公司通过“官方卖腐”刻意制造偶像互动素材引导粉丝创作

发展

  1. 欧美起源阶段(1970-2000年):
    伴随《星际迷航》等作品同人文化兴起,早期RPS集中于影视演员配对,但因法律风险长期处于灰色地带。

  2. 亚洲本土化阶段(2005-2015年):
    韩流偶像团体(如东方神起、Super Junior)的“官推CP”策略推动RPS在东亚粉丝圈普及。

  3. 破圈争议阶段(2020年至今):
    肖战事件、韩国青瓦台请愿等社会讨论使RPS从亚文化走向公共议题,引发对创作自由的辩论。

分享这个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