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梗

City 不 City

网络热梗,用于评价事物是否符合都市化、时尚化审美,表达对场景或现象的趣味调侃

City 不 City

City 不 City

起源

该梗起源于美国博主“保保熊”(Paul Beauvoir)在中国旅游时拍摄的短视频。他在与妹妹对话中频繁用中英混杂的语调发问“City 不 City 啊”,例如评价上海“好 city”,长城“一点都不 city”,其魔性发音和混搭表达引发模仿热潮。

发展历程

  1. 初期传播(2024 年 6 月):作为小众圈层语言梗在抖音、微博等平台发酵,网友模仿其语调创作方言版本;
  2. 全民爆火(2024 年 7 月):明星、综艺节目(如《奔跑吧》)、政务账号(如潍坊文旅)加入玩梗行列,衍生出#全国 City 不 City 大挑战#等话题;
  3. 文化破圈:被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解读为“中外文化碰撞的鲜活样本”。

经典用法

  • 城市评价:“青岛啤酒节 City 不 City?”“潍坊 City 不 City?”
  • 时尚感叹:“这身穿搭也太 City 了吧!”
  • 场景调侃:“凌晨三点的烧烤摊,你说 City 不 City?”

衍生创作

  • 方言版:上海话“有劲哇”回应“City 不 City”,东北话“稀不稀罕”谐音改编
  • 融合创作:与“绝绝子”“泰裤辣”等热梗组合成“City 绝绝子”
  • 商业应用:文旅宣传标语(如“好客山东,超 City 的”)、品牌联名 T 恤

文化影响

  1. 语言现象:体现 Z 世代中英混用的社交语言特征,重构了“City”的词性(形容词化)与语义(涵盖时髦/刺激/国际化等维度)
  2. 城市形象:成为外国人视角下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趣味注脚,助推“144 小时过境免签”政策下的旅游热潮
  3. 传播学意义: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海外社交账号引用该梗,被外媒视为“中国互联网文化软实力的新表达”

分享这个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