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梗

张献忠

深度解析网络热梗'张献忠'的历史背景与现代含义,揭秘其作为暴力符号的演变过程及社会影响。

张献忠

起源

张献忠原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(1606-1647年),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。其历史形象因《明史》等记载的"屠蜀"争议而两极分化:清廷宣称其屠杀六亿人(实为夸张),现代史学界则认为明末四川人口锐减是多势力混战的结果。

2021年,法学教授罗翔演讲中引用张献忠《圣谕碑》"天有万物与人..."的片段被断章取义传播,结合同期中国多起无差别袭击事件,该名字逐渐被抽象为网络亚文化符号。同年6月,中国数字时代首次系统记录该梗的流行现象。

含义

原始含义

  • 历史人物:明末起义军首领,以残暴统治著称,传说立"七杀碑"(碑文"天生万物与人,人无一物与天,杀杀杀杀杀杀杀")。
  • 屠蜀争议:清史称其屠杀导致四川"千里无人烟",现代研究指出南明、清军等均有责任。

网络梗释义

  1. 暴力象征:指代无差别袭击事件的行凶者,如2024年珠海驾车撞人案(35死)等报复社会案件。
  2. 社会心态投射:反映部分网民对现实压抑的绝望情绪,带有"破坏秩序泄愤"的隐喻。
  3. 亚文化黑话:在特定圈子中与"加速主义""内卷动力学"等概念关联,形成"献忠学"话语体系。

场景

使用场景典型案例
社会新闻讨论用"今日献忠+地名"指代突发暴力事件,如微博话题"#无锡献忠"(现已被禁)
亚文化社群搭配"索多玛""利维坦"等术语,表达对系统性压迫的不满
历史讨论争议明末人口锐减责任时,成为清廷历史建构的典型案例

发展

  1. 萌芽期(2020-2021)
    罗翔演讲片段被二次创作,配合"七杀碑"图文在B站、贴吧传播,初期多用于讽刺历史虚无主义。

  2. 爆发期(2021-2024)
    随着经济压力增大,该梗逐渐转向指代现实暴力事件。2021年6月成为敏感词后,衍生出"图图""开香槟"等替代黑话。

分享这个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