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梗
Ego
从刘亦菲微博到职场自嘲,解析 ego 梗的双重含义:既指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概念,也被年轻人用来调侃过度自信或自视甚高的行为。

起源
明星微博引发的心理学热词(2018)
2018 年演员刘亦菲发布微博「Ego 是一个很好的学问」,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 自我(Ego) 概念带入大众视野。该微博引发粉丝热议,部分网友将「Ego」直译为「自我意识」,也有人戏称这是「我想我」的谐音梗。
从学术到戏谑的语义转变(2020-2022)
2022 年短视频平台出现「ego 很大」的流行用法,特指 自视甚高、过度自信 的状态。例如职场场景中「领导 ego 太大听不进意见」,或是电竞解说中「这波操作秀得 ego 都膨胀了」。
含义
双重语义场域
- 心理学原义
指弗洛伊德提出的 本我-自我-超我(Id-Ego-Superego) 人格结构中的调节机制,承担现实原则下的理性决策。 - 网络亚文化延伸义
- 正面语境:形容强烈自我认同(如「ego 强大到无视流言」)
- 负面语境:戏谑盲目自信(如「甲方爸爸 ego 突破天际」)
- 特殊变体:
「格局大 ego 小」:职场流行话术,暗示应弱化个人意识以达成合作。
发展
传播路径
-
学术破圈(2018-2020)
心理学教材内容通过明星效应进入泛文化讨论。 -
模因重构(2021-2023)
出现标志性传播事件:- 2021 年豆瓣小组「职场那些 ego 很大的瞬间」话题引发 10W+ 跟帖
- 2022 年《脱口秀大会》选手用「ego 缩水」调侃中年危机。
-
跨界融合(2023-)
被改编为职场培训术语(如「管理者的 ego 阈值」)和 MBTI 人格测试关联词。
趣闻
年度热词争议
2023 年「中国青年报」发起「Z 世代年度词汇」投票,「ego 很大」因同时入选 职场黑话榜 和 心理学热词榜 引发语义场域冲突讨论。
反向造梗事件
部分网友将「ego」解构为拼音缩写:
- Emotional(情绪化)
- GaoXiao(搞笑)
- Obsessive(执念)
形成「当代青年 ego 三要素」的戏谑模板。
社会影响
文化镜像功能
- 成为 职场压力 的具象化表达符号(如「早 C 晚 A,中间夹着 ego」)
- 反映 代际认知差异:70 后视为「西方理论入侵」,95 后用作社交货币。
商业应用
- 美妆品牌推出「ego 修复面膜」概念产品
- 知识付费平台开设「ego 管理训练营」课程。
示例
「刚入职场的菜鸟:小心翼翼收敛 ego
三年后的社畜:ego 和发际线一起放飞」
—— 知乎高赞回答(2023)
「当代友谊潜规则:
能互相接住对方的 ego 才是真闺蜜」
—— 微博热门话题(2024)